刀傷草
版本:
中文名稱
刀傷草 更多刀傷草
英文名稱
Large Smooth Ixeris
學名
Ixeridium laevigatum (Blume) J. H. Pak & Kawano
Ixeris laevigata (Blume) Schultz-Bip. ex Maxim. var. oldhami (Maxim.) Kitamura
Ixeris oldhami Kitamura
Ixeris laevigata (Blume) Schultz-Bip. ex Maxim. var. oldhami (Maxim.) Kitamura
Ixeris oldhami Kitamura
科名
菊科(Compositae)兔仔菜屬(Ixeris)
別名
刀傷草,一枝香、三板刀、馬尾絲、黃花草、大公英、雙板刀、道光英、道光草、大葉黃瓜菜、大本蒲公英、大本鵝仔草、褐冠小苦蕒、平滑苦蕒菜(大陸)、龍舌癀(台灣)、Uiruku(泰雅)
原產地
琉球、菲律賓、新幾內亞、爪哇、越南等熱帶地方。
分佈
台灣全島的全境,平地至海拔約 2,400 公尺處。
用途
1.食用及作飼料用:嫩莖葉可以食用,但帶有苦味,最好先以沸水燙一下,撈起後再行炒食或煮食,就可消除苦味。也可用鹽水浸泡一晝夜後煮食或炒食。莖葉可曬乾當作苦茶的原料。2.藥用:性味:全草:苦、甘、寒。效用:全草:行血消瘀,清熱解毒,理氣健胃。治肺炎,肝炎,感冒,氣喘,乳癰,腫毒,胃痛,風濕,跌打,毒蛇咬傷。
莖
草本植物,高 15~45 公分,全株具白色乳汁,莖單生或成叢生。
葉
基生葉鑲嵌成叢生,葉柄常由葉片延伸而不明顯,葉片長橢圓形、紡錘狀針形或披針形,長 6~25 公分,寬 1~5 公分,基部漸尖,先端尾尖或短尖,疏鋸齒緣或不整齊羽狀淺裂,並疏生細緣毛,葉背常呈灰白色;莖生葉稀疏,葉片漸小。
花
花序具短中軸,著生多數頭狀花,排列呈繖房狀或圓錐狀;花黃色,花徑 0.8~1 公分。總苞長 0.5~0.6 公分,苞片約 8 枚,鱗片狀,黑綠色,被微毛;苞片外側有副花萼片,長 0.1~0.15 公分,卵狀披針形,內側苞片 8 枚,線狀披針形;中央為舌瓣花約 10 朵。花期四季均有。
果實
瘦果狹披針形,長約 0.4 公分,有 10 稜,具多數冠毛,黃白色,長約 0.3 公分。
特性
刀傷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因可治刀傷而得名,它和兔兒菜、黃鵪菜為同屬植物,在辨識上較具難度,但從它具規則性的深刻葉緣便可區分。高 15~45 公分,全株具白色乳汁,莖單生或成叢生。基生葉叢生,葉柄常由葉片延伸而不明顯,葉片長橢圓形,長 6~25 公分,寬 1~5 公分,基部漸尖,先端尾尖,疏鋸齒緣或不整齊羽狀淺裂,並疏生細緣毛,葉背常呈灰白色;莖生葉稀疏,葉片漸小。花序具短中軸,著生頭狀花,排列呈繖房狀。花黃色,花徑 0.8~1 公分。總苞長 0.5~0.6 公分,苞片約 8 枚,鱗片狀,黑綠色,被微毛。瘦果狹披針形,有 10 稜,具多數冠毛,黃褐色。花期四季均有。
更多資料
https://tbd.tbn.org.tw/plant106/WebPlantDetail.aspx?tno=539064041 刀傷草
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圖鑑(2) p247 刀傷草 台北南天書局
中國植物誌 第 80(1) 卷 258 頁 PDF 褐冠小苦蕒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褐冠小苦蕒/245712 褐冠小苦蕒
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刀傷草 92年10月461頁
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圖鑑(2) p247 刀傷草 台北南天書局
中國植物誌 第 80(1) 卷 258 頁 PDF 褐冠小苦蕒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褐冠小苦蕒/245712 褐冠小苦蕒
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刀傷草 92年10月461頁
拍攝地點
台中縣東勢林場(981121-1000730)
相關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