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炭母草
版本:
中文名稱
火炭母草
英文名稱
Rice Saartweed,Southern Smartweed,Chinese Knotweed
學名
Polygonum chinense Linn.
Persicaria chinensis Nakai
Persicaria chinensis Nakai
科名
蓼科(Polygonaceae)蓼屬(Polygonum)
別名
火炭母草,烏炭子『長編』、冷飯藤、秤飯藤、倩飯藤(台灣)、赤地利、斑鳩飯、火炭星、火炭藤、白飯草、白飯藤、清飯藤、川七、信飯藤、雞糞藤、Kamunan、Pappisu(泰雅)、Boozyo'kk、Zyaboro'kk(排灣)。
原產地
中國南部、菲律賓、印度等地均有出產。
分佈
中海拔山區到低山帶,水分供應較充裕之開闊地、溪谷兩旁和道路附近。
用途
1.藥用:性味:全草:酸、甘、涼;根:酸、甘、平。效用:全草:清熱解毒,利濕止癢,明目退翳。全草治跌打閃挫,久年傷痛,肝炎,感冒,喉炎,敷腫毒,癰疽,痢疾,腸炎,消化不良,扁桃腺炎,咽喉炎,角膜雲翳,白喉,百日咳,子宮頸炎,霉菌性陰道炎,皮膚炎,濕疹,白帶,乳腺炎,癤腫,小兒膿疱瘡,毒蛇咬傷。
2.食用:嫩葉以開水滾燙後可食用,因為略帶酸味,不習慣者避免吃太多,原住民有利用食鹽浸泡醃製後食用者。在天氣溫暖的季節都可開花,花謝後成熟黑色的果實可直接採食。
2.食用:嫩葉以開水滾燙後可食用,因為略帶酸味,不習慣者避免吃太多,原住民有利用食鹽浸泡醃製後食用者。在天氣溫暖的季節都可開花,花謝後成熟黑色的果實可直接採食。
莖
火炭母為多年生披散或攀援狀草本,長達 1.5 公尺;莖下部多分枝。匍地者節處生根,嫩部帶紅色,被疏毛或無毛。
葉
單葉互生,紙質,卵形、卵狀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 5~12 公分,基部截平或近心形,全緣或有小齒,兩面無毛或下面脈上有毛,上面明顯有紫藍色斑塊;葉柄長 1~1.5 公分,有時近頂部葉無柄而抱莖;托葉鞘狀,膜質,抱莖,無毛。
花
秋季開花。花序近頭狀,呈二歧狀或繖房狀排於枝頂,花序梗常被腺毛;花萼 5 裂,白色或淡紅色;無花瓣;雄蕊 8;子房上位,柱 3,下部合生。
果實
瘦果卵形,具 3 稜,包於宿萼內。
特性
本品全長約 30~100 公分。莖扁圓柱形,有分枝,節稍膨大,下部節上有褐色須根,淡綠色或紫褐色,嫩枝紫紅色,無毛,有細線棱;質脆,易折斷,斷面灰黃色,疏鬆,常中空。葉多卷縮或破碎,完整葉片展平後卵狀長圓形,長 5~10 公分或過之,基部截形或稍圓,全緣,上面暗綠色,有淡紫色斑塊。下面色較淺,兩面近無毛;托葉鞘筒狀,膜質,抱莖。無臭,味酸、微澀。在台灣的路旁,很難不見到火炭母草,他可從平地一直生長到海拔2500公尺高的山地,而且四季都可見到他白中略帶黃的小花,小巧可愛,花落後的果實,可以直接採食。而他的嫩葉可是民間用藥的一種,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及腰酸背痛,據說療效非常好,如果浸酒的話,還可以消腫毒!至於根,則可以消炎、鎮咳及通經。
更多資料
https://tbd.tbn.org.tw/plant106/WebPlantDetail.aspx?tno=317005030 火炭母草
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(1) 29火炭母草p29 台北南天書局
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2154火炭母草 p1077 國立編譯館主編
中國植物誌 第 25(1) 卷 055 頁 PDF 火炭母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火炭母/5026830 火炭母
http://cht.a-hospital.com/w/火炭母 火炭母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火炭母草 火炭母草
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subject/subject.php?id=42556
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火炭母草 92年10月179頁
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(1) 29火炭母草p29 台北南天書局
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2154火炭母草 p1077 國立編譯館主編
中國植物誌 第 25(1) 卷 055 頁 PDF 火炭母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火炭母/5026830 火炭母
http://cht.a-hospital.com/w/火炭母 火炭母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火炭母草 火炭母草
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subject/subject.php?id=42556
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火炭母草 92年10月179頁
拍攝地點
后里鄉泰安村舊火車站南側山邊(931102)
相關圖片